热门关键词:市场监管 质量新闻 政策文件 质量动态

“酒店+”应该怎么做?

作者:中质在线 日期:2022-06-15 点击:512
一键分享

“在未来,酒店或许会越来越不像酒店,而成为一个不断跨界衍生的复合空间。”其实,在酒店行业,关于“酒店+咖啡”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只不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入局的酒店集团越来越多,他们从原本只为商旅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展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借助引进咖啡品牌吸引更多本地客人,希望以此扩大酒店的经营边界,弥补损失。那么,“酒店+”到底应该怎样“+”?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酒店似乎离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较为单一的旅居之所渐行渐远,在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同质化竞争的共同作用下,酒店已经成为一个不断跨界衍生的复合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的生活方式场景被“投射”在不同的区域,承载着酒店对坪效、调性和蓝海的渴望。很多业者把这个破局思路以及方法论概括为“酒店+”。在众多“酒店+”的可能性之中,“酒店+咖啡”是最被行业看好的一种模式。一方面,咖啡本就是多数高端酒店餐饮服务序列中固有的品类,酒店扩大咖啡的场景功能毫无违和感;另一方面,喝咖啡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相关资料显示,最早提出“COFFETEL”概念的是喆·啡酒店品牌,其门店数量在2021年增长了26.85%,超过了锦江酒店集团旗下的另一个热门品牌——麗枫。由此可见,“酒店+咖啡”的市场前景是美好的。除此之外,另一个国内酒店巨头华住集团也在其旗下酒店引进咖啡品牌,今年3月底,华住集团和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实现战略合作。另外,首旅如家和OYO在“酒店+咖啡”的战略方向上确定了自创咖啡品牌的战术。首旅如家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如咖啡”,而OYO的自主咖啡品牌为“芬然”。

抛开纷繁的现象直击本质,或许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咖啡作为“酒店+”创新中较为成熟的项目,已经得到规模化酒店集团的一致认同,未来“酒店+咖啡”的延展模式仍将继续,并且会总体趋热;二是“咖啡+酒店”的快速发展证明,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主流消费人群中得到认可后,如果它本身与酒店场景有较为广泛的适配性,则很有可能会成为“酒店+”的热捧内容。那么,为什么行业内对“酒店+”的探索一直保持着持续的热情?如上所述,酒店行业发展至今,其旅居的功能已近乎完善,无论是奢华、高端、中端还是经济型酒店,对于旅居功能的挖掘已近乎固化。固化的益处在于产品标准健全、客户预期具象,并且相关的产业链及行业经验能够得以持续积累。而固化的缺陷则在于,万变不离其宗的酒店建设及运营模式限制了酒店业者的想象,也因产品同质化让消费者感到乏味。然而,当代消费者又恰恰是感性、求新、好奇的一代,如果酒店业者不能赋予他们一些“情有独钟”的理由,那么,酒店恐怕将面临由于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内卷”挑战。试想为什么会有相当比例的客人开始热衷在爱彼迎等短租平台上选择设施并不比酒店完善的民宿产品?民宿和露营为什么能够分割酒店的蛋糕?就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开始“去中心化”了,仅靠酒店推出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小众兴趣和个性偏好。

实际上,纵观酒店行业百年来的发展,那些脱颖而出的品牌无非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炼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些不平凡的服务亮点,才得以在某个阶段征服了消费者。然而,从驿站、旅馆到全服务酒店再到精选有限服务酒店乃至经济型酒店,一路走来,“酒店+”已成必然。探索“酒店+”,其根本并不在于是“+咖啡”还是“+”其他的项目,而应是换一种视角看待酒店运营模式。在未来,酒店或许会越来越不像酒店,而成为一个“不断跨界衍生的复合空间”。正如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琪所说的“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对空间的解放”,以及百达屋集团的创始人郑南雁所提出的“生活方式实验室”的概念一样,酒店的功能会变得多元,成为复合空间。那么,“不断跨界衍生的复合空间”应该如何架构?笔者以为,应该是四度空间:第一空间为居住空间,其中包含着传统酒店的旅居功能;第二空间为办公(职业)空间,用以实现客人的办公及商务需求;第三空间为社交空间,包含着促进人际互动的相关场景,如咖啡馆、酒吧;第四空间为兴趣共鸣空间,包含着其他源于新生活方式的可投射场景,如健身、剧本杀、养生等。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空间,或许才是未来“酒店+”想要实现的模样。

源:酒店高参注说.jpg

上一条:北京市海淀区房管局:7家物业公司因防疫不到位被通报

下一条:华润置地(徐州)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 执行标的2277991元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440号